【1984年8月13日,作者写稿首次见报:《战士报》第一版“本报三日内电讯”专栏《我区军需干部自学中专考试圆满结束》】
老伴说,她走到哪里都是买菜做饭,我走到哪里都是写文章。没错,我就这点爱好。
日记人生五十年
我从小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,每日必写,雷打不动。从保存的日记本最早的记录“1975年7月24日”至今,已经整整50个年头了,日记本已经装满了一柜子100多本。从这篇日记的内容可以判断,正式开始写日记的时间应该还可以向前推,因为日记里说:“再累也要写日记。今天扮了一天禾,累了,脚把子疼了,但我还坚持写日记。”
日记是什么?我以为,日记就是主人真实记录自以为最值得记忆的内容,可以是所见、所闻、所想、所做,可以是感觉、态度、心情、思想,也可以是喜、怒、哀、乐,它是私人领地,更是历史珍藏。
我的一位老师曾经为我的日记题诗一首:
月照长空百物静,
心中却有万马奔。
描下青春战斗景,
字字句句映红心。
惊涛骇浪何所惧,
战天斗地做主人。
日记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,令人回味无穷,2013年我整理了一部40万字的《军需官日记》,由花城出版社出版。
但是,日记也给我造成过极大的心灵伤害,也仅此一回。那是读高二的时候,突然遭到班主任老师极其恶毒的人身攻击,以致被迫转学,原来是日记惹的祸。老师检查日记时发现我真实记录了他的“四条罪状”:一是要低价购买班上100斤竹子(被学校领导发现予以制止,竹子由各大队捐献准备用于堵教室墙壁缺口过冬),想占公家的便宜;二是以“保护学生劳动成果”为名拒绝把开门办学积攒的12.5斤茶油作为慰问品送给治理青山河工地(学校领导已经提出建议),思想觉悟不高;三是私自发展不够条件的学生加入团组织,破坏组织原则和公平民主;四是让学生走几十里路为他家里挑柴,“剥削”劳动力。其实,原本例行检查签名了事,谁知校长特别交代:“肖志夫的日记写得好,要重点看看。”
那件事发生后,大家都劝我不要写日记了,甚至让我把现存的日记烧掉。但是我不以为然,因为我坚信坚持真理没有错。而且,日记并不单单是个人的历史,更是社会史的一部分,因为每个人都是“社会人”。当然打那以后,我就加强了保密工作。
【《军需官日记》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】
文风看作风
我是一个实在人,实在得像生我养我的“霞岭”大山。笔者曾经有一篇文章《连队生产补助透视》在原广州军区《战士报》头版头条发表,时任社长肖福给出了五个“实”字点评:“工作实,调查实,写作实,文风实,数据实。”这既是对我的文风的肯定,也是对我的人品作风的真实写照。
当我下部队听说机关干部家属在生活服务中心拿菜不给钱,我就堵在中心大门口检查,当场过秤、登记、开票;有人反映给养员买菜“搞鬼”,我就蹲守在连队伙房,等给养员买菜回来,过秤验收,发现问题追查到底,如果半路上送人了,责成追回来;有一次在某连调研得知司务长家属来队在伙房拿走了1条鱼、1根黄瓜、1把空心菜、2个土豆,没有给钱也没有记账,我就追到司务长家里核实,是拿走了2条非洲鲫鱼、2根黄瓜、1把空心菜、5个土豆,还有一腿鸡肉,当场补交了费用。事后一位部队领导对我说:“老肖,我服了你了!”
【1995年《海南军粮供应改革的实践与思考》荣获“全军后勤改革重大现实问题研究”优秀论文】
累着并快乐着
好多人对我“痴迷”于写作很是不解,天天在写,天天在发,如饥似渴,废寝忘食。老妈经常抱怨:你想那么多事干什么,想得头发都白了不少,头顶空顶了,人也消瘦了,关键是一分钱报酬都没有,你图个啥?我觉得一个人很大程度是生活在精神世界之中,在基本物质享受得到满足后,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,物质享受是有限的,精神享受是无限的。当我的作品被大量转发时,当我的一些观点得到广泛认同时,当有人夸赞“惊世雄文”、“惊世恒言”、“活得有价值”……甚至情不自禁为我赋诗时,我心里会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快感,甚至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【1998年《新伙食标准实施后》荣获《解放军报》一等奖】
满满的成就感
我在原广州军区机关工作21年期间,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发表文章1000余篇,约2成获奖。其中1995年《海南军粮供应改革的实践与思考》荣获“全军后勤改革重大现实问题研究”优秀论文,1996年《听听战士心里话》荣获《后勤》杂志一级优秀作品,1998年《新伙食标准实施后》荣获《解放军报》一等奖等。
主编专著3部:1987年主编《军队基层政策咨询手册(军需卷)》,1992年主编《锅碗瓢盆奏鸣曲》,2003年主编《渡海登岛作战军需保障论文选编》。
【1996年《听听战士心里话》荣获《后勤》杂志一级优秀作品】
出版个人专著6部,共计约186万字:1999年出版《部队生活保障浅论》,19万字,由总后军需部发全军部队;2003年出版《军需官感悟》,23万字;2004年出版《爸爸妈妈的大玩具》,18万字;2013年出版《军需官日记》,40万字;2022年出版《数说美利坚》,46万字;2025年出版《政治利益说》,40万字。
创新军队后勤保障理论成果5项:1993年4月,发表《也谈军粮供应体制改革》,在全军首次提出军粮供应“市场保障”理论。第一,把军粮供应的各项财政补贴全部收归中央财政,实行“国家兵国家养”; 第二,把补贴款拨给部队,军粮供应随行就市;第三,建立信息网络,适时调整粮代金;第四,为军粮供应立法,保持部队生活稳定(《军需通讯》1993年第4期,《军事经济研究》第7期,《后勤》第8期)。
1995年5月,发表《关于部队伙食费独立保障的思考》,在全军首次提出伙食费“独立保障”理论,即把伙食费从国防费中“独立”出来,建立伙食经费专门供应体系,完善伙食费调整机制,确保足额供应、及时到位、专款专用(《军需通讯》1995年第5期,《军事经济研究》第8期,《后勤学术》第11期)。
2001年6月,发表《“立体保障”模式的建立及在未来渡海登陆作战后勤保障中的运用》, 在全军首次系统总结后勤“立体保障”理论(《华南军事》2001年第6期,《军需》第11期,《军事经济研究》2002年第1期)。
2002年9月,发表《军队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“纯社会化”模式构想》, 在全军率先提出“纯社会化保障”理论。《军事经济研究》2003年第2期导读语:“肖志夫同志提出了确定标准、给足补助、市场保障的‘纯社会化’保障模式,并建立模型做了定量分析。这篇文章能给有关部门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。”
2003年5月,发表《关于中国军队农副业生产的理性思考》,在全军率先提出“逐步取消农副业生产”理论。《军事经济研究》2003年第9期导读语:“肖志夫同志的文章站在历史角度,从不同侧面对军队发展农副业生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。文章认为,随着军队供需矛盾不断缩小,军事斗争任务越来越重,军队大搞农副业生产已经没有必要,应当与时俱进, 逐步压缩生产规模,直至在部分部队完全取消。”
2006年国家邮政局发行《军中作家发明家肖志夫》个性化邮票1套,成为现役军人发行邮票第一人。
【2007年《军中作家发明家肖志夫》个性化邮票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文物永久馆藏】
个人专著《部队生活保障浅论》《军需官感悟》《军需官日记》和一批报刊文章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;以上3部个人专著和个性化邮票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馆藏。
金宝盆配资,手机配资炒股网,股票配资平台点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