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,政绩颇多,迁都北京、开通大运河、派遣郑和下西洋、亲自率军五次北征,以及主持修纂《永乐大典》,这些都被后世称道。然而,对于他的五次北征,历来争议不断,尤其是后三次,更是饱受批评。
不可否认,前两次北征在当时确实有积极作用。它们有效地震慑了蒙古残余势力,削弱了草原部族的反抗能力,对稳定北方边境、巩固国防起到了关键作用。然而,从国家整体实力与军事规律来看,成祖晚年的三次北征不仅消耗巨大,还存在明显的战略失误,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。
前两次北征的意义
第一次北征发生在永乐八年。明军在飞云山一役大破蒙古五万精锐铁骑,迫使蒙古本部鞑靼向大明称臣纳贡,取得了战略上的初步成功。第二次北征则在永乐十二年展开,战场位于忽兰忽失温,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地区。这次明军动用了五十万之众,对阵蒙古约三十万骑兵。虽然最终双方“杀伤相当”,并未彻底歼灭敌军,但对蒙古来说,却是一次几乎难以恢复的沉重打击。此后,蒙古采取避战策略,不再与明军正面对抗,逐渐转入小股袭扰的方式。
展开剩余67%可以说,经过这两次大规模的征战,大明在战略上已经掌握主动权,蒙古丧失了大规模进攻的能力。只要在边境加强防御,就能保障北疆的安宁。因此,这两次北征不仅得到了朝中大臣的广泛支持,也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。倘若止步于此,国家完全可以休养生息,百姓或许能享受一段相对安定的岁月。
后三次北征的弊端
然而,从永乐二十年起,成祖依然执意再度出征。第三次北征中,他率军出塞寻找蒙古主力,虽然烧毁了阿鲁台部的大量辎重,但未能达成歼灭战的目标。第四次北征则更为尴尬,阿鲁台已被瓦剌击败,明军未战即止。第五次北征虽因鞑靼部袭扰而起,却同样未取得实质性成果。
这三次出征的问题在于,敌我态势早已不同。蒙古骑兵机动灵活,没有固定营地,而明军以步兵为主,行军缓慢,深入草原后极难与敌主力遭遇。结果常常是人困马乏、粮草告急,却无仗可打。朱元璋在统一战争中便意识到这一问题,因而采取“严防边镇、近塞击敌”的防御战略。但朱棣在晚年却未能吸取前朝教训,反而执意追求草原上的大决战,最终屡屡陷入被动。
此外,成祖晚年身体多病,几乎每次都是抱病亲征。虽可见其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,但病体出征往往影响决断,甚至可能导致误判。更严重的是,国家财政已难以支撑如此频繁的大规模出兵。军需粮草每每告罄,不得不依靠北方各省强行筹措,百姓负担沉重,社会矛盾不断加剧。
群臣的反对声亦日益高涨。户部尚书夏原吉明确指出,国力已无法承担北征的消耗。但成祖固执己见,不仅拒绝采纳意见,还惩治直言之臣,甚至动过杀念。由此可见,后期的北征已不再是理性的军事决策,而更像是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。
结语
综观成祖的五次北征,前两次固然战果显著,奠定了明朝在北方的优势;但后三次却劳民伤财,几乎让国家陷入困境。所谓“永乐盛世”,实则已埋下危机。若非仁宗即位后调整政策,大明或许难以支撑。正如姚广孝所言,大明经不起三代雄主的折腾,成祖的好大喜功与执念,几乎让盛世的繁华沦为幻影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宝盆配资,手机配资炒股网,股票配资平台点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