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萌@Tsai,三十多岁
辞过职,生过娃,也当过全职妈妈
职业身份横跨
时尚博主、空乘、广告人、自由潜教练
生活里有事业、有爱人、有孩子
却一度丢了自己……
直到她开始玩风筝冲浪
小红书、抖音@Tsai
她不是从容地走进风冲,甚至有点像是狼狈地跌入。自由潜考到教练水平的伊萌,觉得自己跟大海已经很熟了,但却在与风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时被风浪狠狠打了脸。
“这是第一项让我怀疑‘我到底行不行’的运动。”
伊萌回忆自己刚学风冲时的样子,风筝头上的运动相机记录了她从头到尾的“消音素材”,“但你选了就要做下去。”伊萌就是这样一旦决定就不回头的人。
于是,她在风中骂骂咧咧地学、摔、练,咬牙坚持。最终不再被浪压得站不起来,开始可以自主滑行。尽管俱乐部群里的昵称还是“小趴菜”,但别人都看得出来,她已经进化成了另一个人。
“越怕摔就越起不来。后来我告诉自己,大不了就被拽飞掉下去,那又怎么样?自己再游回来就好了。”伊萌总结那段经历时,语气坚定而轻松,“只要你能接受最差的结果,就没什么不敢试的。”坚持的目的,不在于证明自己能多强,而是从“摔倒又起来”的突破中,找回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认可。
自定位到“反精致主义”时尚博主,伊萌钟爱中性风,黑白灰几乎是她的底色。“我妈老说我穿得像收破烂的,但我觉得挺好啊,干净、简单、利落。”
不止穿衣,连她选装备都遵循极简原理:“最贵的、最好的、最实用的,一套搞定。”初学就买了两三万的装备,靠“沉没成本”逼自己坚持。“我这人就这样,一旦决定做,就一定会做到底。”
哪怕最开始用着高配装备却频频摔跤,被俱乐部的朋友调侃“菜又爱玩”,她也毫不在意,她知道,她会坚持到行的那天。
她身上总带着运动留下的痕迹:手腕的色差、膝盖的淤青、脸颊的晒伤……这些她从不遮挡,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。你甚至可以从她染上太阳颜色的小腿线条、飘舞的发丝、爆发的动作里,看到一种属于身体的原始美——不是柔光滤镜下的精致,是野、是拧、是不加掩饰的存在感。
水母衣=RIPCURL
她说起理想生活:一间小屋,门外就是海。“一翻身能下水,再一翻身就回床上睡觉。吃点、喝点、晒着,别太讲究,简单点,就挺好。”辞职、生娃、在家带孩子的几年,可能算是伊萌人生里最“没有自我”的时段。不上班时感觉和社会脱轨,要是上班回来还得带孩子,就更焦虑。生活一点儿空隙都不给。“后来我真的去医院看过医生,医生开了一堆药,我看着药,想了好久,我说不能吃,还是想要靠自己改变自己。”她选择出门,去广告公司上班、去健身房、打网球、练拳击,但这些城市里的活动都“刺激不到我那个点”。偶然刷到慧姐的朋友圈,她决定去玩风冲。
离开城市,回到大海算是伊萌对身份焦虑的“物理隔离”。没有一味反抗家庭、逃离母职,她和先生商量好分工,对方也支持她出去喘口气。“这么多年他给我写贺卡,都有一句‘希望你成为更好的自己’。”她时常感到满足:有家人的理解,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口。
风冲就是她找到的那个“口子”,“风冲能让我重新感觉自己还活着。”这项运动里最吸引伊萌的,不是征服感,而是那个每次“摔倒再站起来”的自己——那个不怕磕碰、不怕失败、不怕异样目光的自己。她说:“运动不会骗你。你练没练,你进步没进步,风会告诉你。”
伊萌找到了一种“平衡”的自由,在风冲里离开身份,调整节奏,充好电再回去,承担每种角色身上的责任。而这里,是一个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的,纯然属于她自己的天地:站在风中的时候,不是谁的女儿,也不是谁的妻子或妈妈,不是哪个账号的博主,伊萌就是伊萌。
编辑=刘海伦
摄影=余凌远
航拍=尔川影像(一诚+李川江)
后期=欧洋
撰文=沚蘩
插画=王浩彦
热文回眸
是的,你们的男人装又回来了
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!
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义之举......
把我们加个“星标”
就能确保看到我们的推送
⬇️方法如下⬇️
金宝盆配资,手机配资炒股网,股票配资平台点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